
优秀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说课稿1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探究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
2.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行为与习惯
了解水果的食用方法和卫生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三)知识与技能
学习探究与水果相关的科学道理和商品化用途,能与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良好的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一,另外,目前,部分孩子会偏食、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突出这一重点,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文明生活。本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能与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而设置的。本课鲜明地倾注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主题活动由夏天的水果、水果的食用、吃水果的学问和卫生常识四个部分组成,融爱家乡、生活体验、水果常识、问题探究、卫生保健一体。
说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讲,养成一项习惯并非一节课能做到的。它涉及到德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3.本课教材侧重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活习惯。同时本课为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自信、自爱、积极向上;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动习惯;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是上一课《快乐的儿童节》的教学重点;“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则是《知了叫夏天到》一课的重点。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动习惯是本课重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动习惯,探究生活、创意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本课课题《家乡的水果》提示我们教学让学生探究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即是了解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前在状态”看,他们对各种各类的水果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对于家乡的美好可能缺乏认知,因而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缺乏体验,因此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一)我们拟通过“活动一:五彩缤纷的水果”来帮助了学生解家乡的水果。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育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网状型的信息传递、交流、碰撞和反馈,而师生的情感则是信息交流的纽带。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们主动、愉快地认识事物、参与活动,高尚的情感产生正确的动机并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教师的煽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个环节,在夸家乡水果板块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现场我们就举办一个“家乡水果博览会”来推广我们的水果。
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家乡水果的宣传资料。但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释放。在课前,教师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从家乡特产的产地、特点、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学生有内容可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为课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飘香的果园”来帮助学生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
环节一,创设情境分组参观果园,借助教材66页的图文并茂的资源。本环节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水果的生长期、种植过程等。在活动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环节二,让学生交流各种水果的资料: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分享交流。使学生知道水果可以做成营养价值和功效不同的食品,从小要有吃各种水果的好习惯。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吃水果的学问”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环节一,学一学,生动地告诉学生吃一些水果也有很多学问,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环节二,辨一辨,让学生通过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明辨是非。知道大人和小孩子都要常吃各种水果,不能挑吃,要把手有些水果不宜多吃。
环节三,记一记,老师告诉孩子们一些小常识,使学生知道吃水果的一些学问,初步培养自我保健意识。
优秀的说课稿2一、说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 ……此处隐藏19007个字……。)(2)能力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五、教学设计: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5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说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不胜收,那么夜晚呢?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领略月下荷塘迷人的景色。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二)感知
1、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赏析4—5段,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2、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
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课堂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