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课时计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每年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2、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又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走进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反馈,正音。
3、理解词语
三、细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文,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
(1)感悟第二自然段
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
(指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2)哪一部分介绍了圆明园的组成?找出后读一读
(3)感悟第三自然段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
指名读第三段
2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交流反馈
3感悟重点语句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村乡野。
请按课文填空,并仿照上面的句式用上“……有……也有……有……也有……”说一句话。
4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中列举了哪些?
文中还有许多建筑没介绍到,你能想象下并介绍各大家吗?
5指名读圆明园的景物,脑海中想象。
6“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包揽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读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感受?应该用什么语气、心情来读?
(欣赏、赞美、自豪)
四、课堂小结
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的建筑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五、布置作业
1、小字本、笔记本上的生字词语练习
2、课堂作业本基础部分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有……也有……
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出示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引导为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美丽。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在教学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下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
教学设计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农村孩子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媒体设计思路: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拓展延伸(整理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明园 ……此处隐藏7481个字……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第二节课,教师没对学生快慢、轻重作指导,只是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想像、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时,学生的重读点,语速都不是完全相同,但能听出来各有各的感受,都是挺有感情的。通过这两节课,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应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要置于朗读之前,服务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感情,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今天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过去教学中学生总是容易把课题中的“圆”和“园”弄混淆,怎样让学生记住呢?首先从“圆”入手,圆明园”在布局上成“品”字形,然后告诉学生它地建造年代——初建于明朝,最后说它的用途——是清朝皇帝的休憩园,也是一个大花园。学生从形状、年代、用途三方面一记就不容易混淆了。紧扣“毁灭”这一主线进行教学。
设计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第二,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你认为圆明园是一个( ? )的圆明园,学生根据问题寻词找句;
第三,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暴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优点:
1、由于学生对圆明园及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因此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尤其重要,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自己聊,老师做辅助补充,效果较好。
2、在课中,引导孩子通过抓重点字词句,反复读,体唯独,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在在中表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再度重视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3、课后,让孩子写写感受,从口语落实到书面语,学以致用。背诵第三段积累好词佳句,为运用语言打下基矗。
不足:
课中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应落实到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因材施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