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21 10:20:36
《约分》教学反思

《约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约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约分》教学反思1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

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约分》教学反思2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3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习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习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4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习,为学生学习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

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 ……此处隐藏6274个字……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13

设计好“课眼”,让课活起来

一堂课就如同一个生命体,如何使这个生命体活力四射,使师生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好“课眼”非常重要。

约分这堂课,内容比较浅显和枯燥,如果遵照教材的脉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也能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含义,但这样一来,难免把课上的沉闷。我非常重视新授课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只有把新授课上有意思,让学生乐于听,乐于想,才能上出效果,为后面的练习课铺好奠基石,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于是我课前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反复思量,觉得有了点灵感:不如把最简分数作为这堂课的“课眼”?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把最简分数提前教学,用最简分数带出约分。

我先出示几组数:3和7,5和18,8和9,4和9,让学生回答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很多孩子通过前面的学习都能马上口答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我问他们不用计算只观察就能回答的原因,学生自然就回答因为每组数都是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我接着问:你能用每组的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我板书,然后我问: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踊跃的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互质分数”“分子和分母很小的分数”“简单的分数”一直到最后“最简分数”就诞生了。

学生觉得很新奇有成就感,而且通过发现、命名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图片给出了一个故事情境:……老爷爷要吃 块饼,如果你是小智多星,你知道应该怎么分这块饼给他吗?孩子们通过图片能够很直观的回答出分一半或者说分 个饼给老爷爷就可以了。于是引导:这说明 和 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如果我不给你图片,用哪一个分数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知道怎么分饼呢?学生自然回答: , 是一个最简分数。

由此感受到了最简分数的优点,和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的必要性。接着我再问你能把分子和分母比较大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根据什么?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转入了约分环节的教学。

总体来说,这节课除了给出的几组数以及故事情境是预设,其他的都是由学生随机生成,这样的调整,让这节课活了起来,生机盎然,教学线条自然而流畅。

《约分》教学反思14

在《约分》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小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2、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3、练习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的认识。

《约分》教学反思15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到第二单元教,因此课前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习,并且复习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 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习与巩固相关知识。

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习惯,再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以往的学生常为节约作业 本,将分数写在一行里。约分的位置不够时,他们就将约得的结果往分子分母的右侧写,数据靠得太紧,常因看错而出错。所以,今年再教时,我一直强调分数占两 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 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同时,建议教材再版时不要在原数上约分。可先把原分数照抄一次后再约分,这样更方便检查,书写的格式也更规范。

教材第5题很好体现了约分的价值。当我请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提议画分数示意图,看哪个分数的面积大。这种策略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 太麻烦;有的学生提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它们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但计算起来也很费时;有了约分的知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都说 好。

但作业也暴露出学生的一些知识缺陷——同分子分数不会比较大小。原来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都是通过直观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同分子或同分母分 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并未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建议:下次再教时,可将93页分数大小的比较提前到本课之前(如:学习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学。浙江版义教 教材是分数的意义学习后,真、假分数之前教学的。

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