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习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 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 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 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 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习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 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
亲叩 惆怅 拥炉抱膝 枉驾 侥幸
光阴荏苒 顿开茅塞 衣襟尽湿
3.精读赏析
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
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 ……此处隐藏9362个字……困难的缘故。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确定: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初二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
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三)、教法学法分析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①朗读法:为了营造氛围,实现教学最优化。而且这篇美文意境博大精深,极富感染力,所以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并以岳阳楼风景图片为背景,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②点拨法: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③讨论法: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学法
①反复“读”。以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博大胸怀,并从中发展自己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教学准备阶段。作好课前铺垫,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
(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同时,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我要学生:1、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2、分为两组查找资料。:一组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并将它写成《“岳阳楼”导游词》;另一组搜集范仲淹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成《走近范仲淹》。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
(二)、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学生个体体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第一,主体参与,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问:我国有四大名楼,其中我们湖南就有一座,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岳阳楼)同学们想到岳阳楼一游吗?那就请我做大家的导游吧!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然后再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感情,我再次设问: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并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先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选择相同段落的可组合成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对比美读(探究第三段的同学读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探究第四段的同学读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第五段全体学生读,男生读问句,女生读答句)。
第一、二段的理解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问题是:1、剩下一、二段写了什么?它们与主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2、你认为该怎么朗读?学生分组探究朗读。学生汇报朗读,师生点评。
第四,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进一步受到情感熏陶。我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朗读激情:同学们,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背景资料”中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第五,联系生活,畅谈忧乐观。
为了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于是,我说:同学们,父母不理解时你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请以“ 时,我想对自己说……”说一段话。
第六,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东江湖的旅游资源。然后安排学生在第二课时交流,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东江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板书设计:
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对应整齐,一目了然。
岳 阳楼记
范仲淹
事滕子京谪守
阴 ———— 悲
景 情
晴 ———— 喜
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效果分析
本次教学使我认识到: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合理运用,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它能创设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生灵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养素同时受到熏陶,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大胆尝试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教学资源,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包括使用简捷方便的多媒体,优化教育过程,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