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说课稿

时间:2025-05-21 10:19:18
人口说课稿

人口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口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口说课稿1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人口说课稿2

x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 ……此处隐藏22150个字……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

(1) 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学习兴趣不高。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 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政治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政治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政治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后一章中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与突破

【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

【突破】1.结合生活具体案例来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特点,变繁为简。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通过学生的身边的直接经验的来理解课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好的感知和接受课本的知识。

2.从具体的案例中引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并加以对比,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掌握重难点;特别是乡土材料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重点部分在高潮中得以解决。

在教学的设计上大胆的将历史材料,政治背景,与地理知识相结合。以具体的历史人物经历为支撑点,构建国际人口迁移的完整过程;以具体的古代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让教学的流程层次感鲜明、体系性更强。

(三)学情分析与对策

1、知识方面:学生在现阶段已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和新航路开辟,殖民贸易等相关知识,但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能力方面: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但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比较欠缺。

3、态度、情感、价值感方面:作为90后,学生们自小生活比较安逸。在这一课里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口迁移案例,试图激发他们当今学生比较缺乏的开放、自由、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使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轻松快乐但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我在使用传统的讨论法,对比法的同时又努力体现自己的亮点。

1、预先案——教学案——巩固案模式。

利用预习案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状况。

利用巩固案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相衔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2、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案例呈现中,我先后思考了三种表现形式,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竹简。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让学生们无形中接受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外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也适时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后面教学思路部分我会详细介绍我的新课导入。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设计

【设计方案】

第一轮有生上课恰逢端午节放假后第一天上课,我在导入新课时果断的放弃了原来精心设计的开场,以端午——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导入本课课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课堂。

【设计理由】

整个导入过程约3分45秒左右,整体略微有点长。但在我看来却很有必要。拉家常一样对学生的端午生活的问候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离骚》更是高中学生高一阶段的必背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制的“人类非洲起源论”的动画,作为人类已知可能最早的人口迁移,不仅体现出人口迁移的历史悠久,更在时间的轴线上对后面一系列时间段的人口迁移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于动态画面的捕捉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尽快的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可谓“环环相扣,一举数得”。

(二)新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的教学方案

【设计1】给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设计2】实例分析:通过做题更好的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在做题的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2、关于人口迁移的各种原因探究教学方案

【设计方案1】以欧,亚,非三个具体的人物真实经历为线索,探究19世纪前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2】以国际务工信息广告为材料分析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方向。

【设计3】以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为背景,讨论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设计4】以知情下乡视频和自身经历为案例,对比分析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

我用一个个不同的案例材料来展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又将每一个活生生人物的最终命运穿插其中,激励学生勇于冒险、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磨练,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材的把握上都存在着不足。在此,真心的希望在座的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人口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