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时间:2025-05-21 10:19:17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习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习4:在2008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习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 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习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五)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2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 ……此处隐藏9764个字……图= 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 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 结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 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 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 所以他在大难之际, 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作出了英雄壮举口 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 巧妙勾连, 以此深化主题, 突破难点。

3、 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 在地震灾难中, 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 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口 问= 此时, 当你站立在 “大爱千秋” 的丰碑前, 你最想说什么?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 用笔表达, 倾吐内心真情。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 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 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 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 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 拓展阅读, 加深感悟口

七、 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 系统的板书设计, 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书设计是: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 简画= 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 右手)

张开 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 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 板书主要突显人名、 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 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方法, 以 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以学法为重心, 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 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 力求使学生在积极、 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7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