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方面
鉴于初三的特殊情况,我没有选课文来说课,而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构思难、内容空洞等实际问题,结合中考考点,收集有关资料,自编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清范文的思路,把握几种议论文的结构类型。
2、学会设计作文的架构,学会拟写议论文的提纲。
教学重点:学会设计作文的结构,学会拟写议论文的提纲。
教学难点:学会拟写议论文的写作提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幻灯机
三、教法和学法设计
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的方法:
教法:提问法、演示法、巡视指导点拨法、练习法、当堂评定法。
学法:范例法、归纳总结法、竞争法、修改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导入:郑板桥说到“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引出我们作任何事情都要“胸有成竹”,即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写作文亦如此,写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写作过程中实现这个构想,才能写出好文章。而这种构想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作文提纲。
第二步检查预习:写出所给范文的写作提纲,课前精心挑选了三篇优秀考生作文,布置学生写出每篇文章的写作提纲。提问三个学生,之后归纳:以上三篇文章都是在取得高分的考场作文,它们得高分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学会拟写作文提纲是关键。
第三步学习如何拟写作文提纲
(一)作文提纲的模式及其要求(板书):
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归纳
议论文提纲的模式要求
1、标题(提出论点)①包含中心;②出新
2、引论部分(引出中心论点)正面、鲜明亮中心。
分论点一(论据)①要是一个明确的句子。
3、本论部分分论点二(论据)②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论证中心)分论点三(论据)③要有论据
4、结论部分①归纳总结②深化中心③有现实意义
论据的要求:
(1)论据可以是名句、格言,也可以是事例。
(2)要典型,有代表性,众所周知(阅卷老师知道),才有说服力。
(3)每个分论点至少需要一个论据,多多益善。
第四步举例说明(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地掌握模式和要求):
以”勤奋”为话题拟写作文提纲。成才有路勤为径
一、引论部分由“书山有路勤为径”引出:勤为径——提出中心论点(成才有路勤为径)。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三年级上册阅读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词、句训练;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诚实的可贵,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净化,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知识与学生感悟的结合。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本文涉及到人物是伟人列宁,我在设计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名人讲起,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身边的名人,又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在让学生了解名人时,我既突破了以往介绍的惯例,既不是老师说,也不是让学生直接来介绍,而是采用了出示名片的方式,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避免了学生对名人了解甚少,而不会说或乱说的情况出现。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 。“惹人喜爱” 通过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及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歌唱的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接下来的文本理解不经意地设好了铺垫。
2.这几个词的使用来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引读 ……此处隐藏3235个字……鸣。
4、迁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我以读书训练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情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演、说、评、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文第一小节描绘了小露珠由夜幕降临时出现到黎明时变成黄豆粒般大小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让学生去总结发现。
(二)形象演示
课文的2—4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方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放出多媒体动画,学生从画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能够明白“蹦、爬、落”这三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习第五节“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抓住一个“都”字,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或者发挥想象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动物喜欢小露珠,学生很喜欢回答这样的问题,观察很细致,想象力也很丰富。
(三)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找出有哪些植物喜欢小露珠,并结合2、3、4自然段中的打比方说一说小露珠光彩熠熠像什么。再用第六段中的比喻句来说一说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变得怎样格外精神,学生能够在引导下准确说出“俊俏的小姑娘”指谁,“美丽的珠宝”指谁。
(四)启迪想象,情感升华
课文最后一节描绘的是小露珠变成水蒸气离去时,植物们与之深情告别的场面。学生读后能够发现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在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时,我尝试让一个学生起来重复读投影上的一段话,其他同学聆听和观察发现他几次读的过程中的变化,继而明白“越来越”的意思,再结合自身最近有什么变化来造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露珠要走了,请学生拿出纸写一写想对小露珠说的话。课文学习至此,学生情感也完全被调动了出来,他们有的说:“小露珠,你回来吧,我们大家舍不得你走。”有的说:“小露珠,我很喜欢你,你可不可以不要走。”还有的说:“小露珠你明天一定要快点来,你来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我,我好去迎接你。”学生的想象力也打开了。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文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这篇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我设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体现略读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读概括、默读思考、角色转换、体验创新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一开始,我就用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课件出示题目:全世界各国之间通用的话是什么?在学生们纷纷猜测“普通话”、“英语”等等时,我公布了答案“电话”。接着,我再出示一道题:狼来了(打一水果)。当学生想了半天不敢举手时,我说出了答案“杨桃”,孩子们愣了一会儿,马上有人说出了原因:“哦,狼来了,羊还不赶快逃!”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有时,思考问题要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我导出了课题。
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学生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回答,我完成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让学生对照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二、自学交流,深入文本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全文后,让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学习伙伴进行情境表演。
让学生模仿画师或其他人的语气夸夸小徒弟时,学生模仿得像模像样:有的学着画师泰然自若的样子说:“画得妙极了,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有的学着大徒弟调侃说:“你虽然年纪最小,可作画的构思却让我不得不服气,我都要称你为师兄了,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三、漫谈创新,拓展延伸
在结尾的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
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原来学过的一些故事,如《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曾经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忆片刻,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们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叶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来,我灵机一动,打开电风扇开关,球随着叶子的转动,啪地掉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受到启发,又说出了很多像这样的例子。
趁此余温未凉,我进一步启发,谁有好的方法画一座山,表现出山很高?孩子们说出了很多山高的画法。真是个个叫绝!
本节课我三月份就上完了,从课堂情况上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自学交流、采访、表演等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会不会变成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呢?会不会只是关注了培养学生创新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呢?是不是“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呢?怎样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呢?
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加强朗读的训练。如画师说的一段话,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以画师的语气来读,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小徒弟的画的妙处。
2、结合关键词句的训练学习课文内容。可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起伏的山峰和若隐若现的骆驼,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
3、课后练笔,加深体验。在课文教学结尾处,“两个徒弟恍然大悟。”他们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短的续写,主要写写两位徒弟的感受。这样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体验两位徒弟的心情,来加深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