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21 10:20:36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此处隐藏23547个字……>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